【綱要】從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再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前景可期。而隨著綱要的公布、全國兩會的熱議,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逐漸顯現。
壹 / 粵港澳大灣區“1+N”規劃政策正抓緊推進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發布會上對今年如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解讀。他表示,正在按照部署抓緊推進“1+N”規劃體系、“1+N”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
何立峰表示,在硬件建設方面,一個是香港和深圳靠近的河套地區,大體上3.89平方公里,要加快規劃,主要是深圳方面配合香港方面,時機條件成熟以后推進建設。另一個是橫琴,珠海方面要密切配合澳門方面,加快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同時,在廣州、深圳到香港、澳門,要建設國際水平的科技創新走廊。除此之外,要支持中國科學院創辦的香港創新研究院。還有其他一些涉及科技創新方面的重大舉措,要繼續大力推進?;浉郯拇鬄硡^,包括廣東大灣區的九個市和香港、澳門,都有比較好的基礎,三地密切配合,將產生“1+1+1遠遠大于3”的效果。
何立峰表示,接下來政策成熟一項要公布一項。比如,在跨境車輛進出、人員進出、海關通關便利等方面,特別是有利于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廣東這一側就業創業,要提供更好的便利。對于這些創新型企業的人才,在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方面,也有一些新的重大舉措。要落實好便民措施,造福于港澳居民的民生福祉。同時,極大地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創新水平、經濟實力。
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近日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研究》報告建議,從頂層設計的高度謀劃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推動大灣區粵港澳三地簽訂多邊協議,進一步細化和拓展CEPA協議、自貿區政策。建立大灣區金融多邊合作機制和機構,建立對話和爭議解決機制。設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委員會,謀劃總體發展方向,下設執行委員會,負責政策落地。突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導向,在賬戶體系設置、跨境交易結算安排等方面,順應市場需求,堅持人民幣優先原則,擴大人民幣在大灣區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跨境使用。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特點優勢在于科技創新、高端制造、金融服務等。未來結合產業互聯網,粵港澳大灣區將呈現巨大的優勢,希望國家出臺更多政策,解決包括港人北上創業稅收、身份互認等問題,以及進一步吸引外企、央企、民企在大灣區內設立區域總部從而延攬更多人才和資金。
全國政協委員、佳都集團董事長兼佳都科技CEO劉偉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應發揮廣州樞紐型網絡城市優勢,以大灣區公共出行互聯互通為切入,聚焦城市出行服務需求,通過“AI+”出行深度融合,提供智慧出行服務。建議由廣州公共交通運營企業聯合牽頭成立互聯網出行運營公司,搭建灣區出行服務平臺,實現灣區公共出行“一張網、一平臺、一碼通”。
貳 / 眾房企逐鹿灣區熱土 土儲貨值超5萬億元
隨著各種政策及規劃的落地,大灣區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美好藍圖,通過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開通,大灣區逐步實現“一小時生活圈”,讓我們對大灣區未來充滿信心、更加憧憬。
在這片2017年經濟總量接近10萬億元的灣區土地上,到處都是商機,亦是“憧憬者”房地產企業的“兵家必爭”之要塞,能否提前站位粵港澳大灣區,甚至直接關乎一個房企的前途與命運。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TOP30企業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地儲備貨值和建面總量分別達5.73萬億元和3.26億平方米,其中TOP10房企土儲貨值和建面總量分別達3.08萬億元和1.85億平方米,占比超過50%。而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大灣區9座內地城市2017年商品房銷售額和面積分別為1.5萬億元和1.0億平方米,按此來看,TOP30企業的貨值可以支撐大灣區約3.5年的銷售。
在充足貨源的支撐下,當前在粵港澳大灣區搶占先機的主要有三類房企,分別為在此發家的全國化規模房企、看準了大灣區發展契機的外來房企和深耕本土的區域房企。
老牌廣東起家的碧桂園、恒大、萬科和保利等房企已經是全國化龍頭房企;龍光、佳兆業、越秀地產、奧園集團等是本土企業代表,在貨值榜單中,本土企業的數量最多,達到了13家,擁有的貨值總量占比達到了38%;融創、泰禾、世茂等外來房企也來勢洶洶,已經儲備了不少土地。
從廣東發家已經走向全國且成為行業龍頭的房企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自不必說,本土企業和外來企業在該地的發展則是關乎中型房企下一輪排位賽的地位之戰。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灣區9個城市中,香港、澳門和廣州都是房價較高城市,尤其香港和澳門樓市均價一直處在高位。在這種背景下,產業外遷則導致購房需求外溢,同時帶動了9座城市房地產交易的進一步聯動。
據實地調研獲悉,珠海橫琴與澳門一水之隔,房價卻是澳門的一半,因此曾一度吸引很多澳門人來橫琴購房。另以廣州和深圳為例,東莞位于兩個城市之間,正是產業外遷的聚集地,這也帶動兩個城市購房需求的外溢,因此近幾年東莞樓市一度快速上漲,不少房企抓住機遇布局,資金周轉變現速度加快。
對此,有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主線為房地產。該灣區的特點就是區域小,經濟體量大,隨著高鐵網絡的進一步完善,對周邊地區的虹吸效應將進一步顯現,人口流入趨勢未變,區域內房地產市場仍有機會。